[ 聚乙烯蠟 ] PVC發泡制品-各類助劑之間的不平衡表征
今天聚乙烯蠟小編跟大家分享一些PVC發泡制品中各類助劑之間的不平衡表征,供大家參考使用。
1、穩定劑
PVC發泡制品上應用最多的穩定劑是鉛鹽穩定劑和鈣鋅穩定劑,隨著環保的要求越來越嚴以及鈣鋅穩定劑的性價比越來越高,鈣鋅穩定劑的應用開始變得越來越廣泛。
穩定劑不足,板面發黃、糊料、制品脆性大、強度降低、發泡率低;
穩定劑過多,發泡劑提前分解,氣體會從加料孔和真空孔溢出,有型腔結構的會裂筋或者收縮痕;
2、外潤滑劑
發泡制品上應用最多的外潤滑一般有石蠟、PE蠟,石蠟容易析出,所以一般使用PE蠟(聚乙烯蠟)。
外滑不足,擠出機4、5區溫度,不易控制,易超溫,板面出現大泡、串泡、發黃、板材表面粗糙;摩擦剪切熱增大,引起物料分解,板面發黃、糊料;
外滑過多,塑化不良,致使模具內腔結垢和制品表面析出,易出現白帶、壁厚不均和某些癥狀在表面不定期來回移動現象;
3、內潤滑劑
常用內潤滑劑有硬脂酸、60、單甘脂、316等。
內潤滑不足,物料分散性不好,塑化不均,制品厚度難以控制,發泡板中間厚兩邊薄,還可能出現白帶、與模腔粘附及局部過熱等現象;
內潤滑過多,發泡制品發脆,耐熱性能下降,并在一定的溫度和熔壓作用下轉變為外潤滑,致使潤滑失衡;內、外潤滑均不足,熔體粘度較大,塑化扭矩較大,熔體粘壁現象嚴重,物料表面有黃色的分解線,表面光滑性較差,制品力學性能降低;
內、外潤滑均過量,塑化扭距較小,熔體塑化明顯不足,雖然制品光滑度好但壓點黏合較差,嚴重影響制品力學性能;
內潤滑較少,外潤滑較多,塑化時間明顯的延長,塑化扭矩減小,制品成型困難,變脆;
內潤滑較多,外潤滑較少,塑化時間明顯縮短,有較嚴重的粘壁現象,熱穩定時間縮短,制品表面有分解黃線;
4、鈣粉
發泡制品一般選用粒徑1200目左右的輕鈣為宜,鈣粉容易吸潮而在制品表面形成氣泡、銀紋等,影響外觀和物理性能,因此注意雨季存儲。
當碳酸鈣粒徑過大時,易混合不均,混合料塑化時間延遲,螺桿扭矩較低;
當碳酸鈣粒徑過小時,容易發生團聚,由小顆粒變成大顆粒,類似于顆粒過大后果;
當碳酸鈣劑量過少,泡孔缺少核芯,泡孔數量減少,發泡率降低;
當碳酸鈣劑量過多,組分中樹脂相對含量減少,熔體強度降低,板斷面容易出現破泡;
5、發泡調節劑
發泡調節劑一般是指粘度在10以上的丙烯酸酯類加工助劑,其中生態木、護墻板等木塑類發泡制品一般使用塑化快的類型,發泡板尤其是櫥柜板一般選用塑化慢熔體強度大的發泡調節劑。
發泡調節劑不足,熔體強度差,泡孔不均勻,斷面會出現泡孔,密度增大;
發泡調節劑過多,熔體強度太大,熔體內氣泡無法擴展,產品密度高,板面易出現波浪紋,扭曲變形等;
6、發泡劑
發泡劑用量最多的莫過于AC黃色發泡劑和NC白色發泡劑,AC在分解過程中會放出大量的熱,導致制品發黃,且分解會有少量氨味;NC在分解過程中會吸收熱量,且分解無味,因此發泡制品中一般兩種協調使用。
發泡劑用量不足,發泡倍率低,制品泡孔少,密度偏大;
發泡劑用量過多,熔體強度會變低,制品難以成型,發泡板斷面易產生泡孔;超過一定的范圍,制品密度反而變大;
黃發泡劑偏多,白發泡劑偏少,斷面易出現大而圓的泡孔。
因此,各種助劑的用量都有一個度和相互制約的關系,量少不行,也并非量多不好,在生產實踐中一定要經過反復試驗,充分發揮各種原材料的協調效應,找到最佳平衡點,充分提高熔體強度和發泡效率,延長開機時間。
青島賽諾專注聚乙烯蠟等助劑的研發、生產、應用工作,為您提供抗析出、高潤滑、超分散的產品體系。公司擁有成熟的技術研發團隊,擁有先進的國際化實驗室對外開放,為有需求的客戶提供配方優化、降本增效等技術支持,同時為順應環保要求,我們還為企業提供助劑一包化、助劑無塵化服務。
地 址:青島市李滄區書院路蘇寧電器廣場B座2702室
編輯:青島賽諾 轉載請注明出處:www.xyssdzrmz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