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否承認,跟其他學科相比,化學常常是被忽略的那一個。《科學》雜志在Twitter上公布的50位科學大師中,沒有一位是化學家;化學新聞往往也不像物理和天文項目那樣受關注。
但是,小編今天推薦的這五項重要的化學發明,正是它們,塑造了我們所處的現代世界。1928年,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培養皿上的霉塊能抑制周圍細菌的生長,并把發揮抑菌作用的化學物質稱為青霉素(又稱盤尼西林,penicillin)。但是,他窮其所能也未曾從霉菌提取出可以使用的青霉素。弗萊明放棄了,他的工作也沉寂了10年之久。直到1939年,澳大利亞藥理學家霍華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他的化學家團隊才終于找到了一種大量提純青霉素的方法,使之真正投入使用。然而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科學儀器奇缺??茖W家只得用浴缸、牛奶攪拌器和書架組裝成一個功能齊備的青霉素生產車間。不出意料,媒體被這種神奇的新藥震驚了,但弗洛里和他的同事都不喜歡拋頭露面,反而是弗萊明出了風頭。青霉素的大規模生產始于1944年,化學工程師瑪格麗特·哈欽森·魯索(Margaret Hutchinson Rousseau)才將弗洛里設計的浮夸儀器改進為大規模生產車間。在每一個生命體的生物化學反應中,氮元素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氮氣還是空氣的主要成分。不過氮氣通常不怎么和其他的東西發生反應,這意味著植物和動物無法從空氣中直接獲得氮。因而,氮的來源問題一直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瓶頸。1910年,德國化學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和卡爾·博斯(Carl Bosch)用氮氣和氫氣制備出氨氣,改變了這一切。它可以作為肥料,提高作物產量,最終為人類提供更多的食物。如今,我們體內80%的氮都來自于哈伯-博斯制氨法,這個化學反應或許是過去一百年間全球人口得以暴漲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塑料制品——從水管到食品袋和安全帽——都由聚乙烯制成。這種年產量8000萬噸、在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來源于兩次意外發現。次發生在1898年,德國化學家漢斯·馮·佩希曼(Hans von Pechmann)發現他的試管底有一些蠟狀的奇怪物質。他和同事一道研究了這個物質,發現它是一種長鏈分子,他們給它取名叫聚亞甲基(polymethylene)。不過他們的制備方法沒有實用價值,因而像青霉素的故事一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毫無進展。到了1933年,ICI(一家已被收購的化學品公司)的化學家終于發明了一種制造聚乙烯的新方法。他們在一些高壓反應中發現了馮·佩希曼曾留意過的蠟狀物質。一開始他們沒法重復這個反應,后來發現最初的反應中,氧氣泄露進了反應體系。兩年后ICI將這一偶然發現變成了實用的合成方法,生產出了如今唾手可得的塑料。早在20世紀30年代,醫生們便知道激素療法可以治療癌癥和月經失調,也能用于避孕,但由于缺少高效合成激素的方法,相關研究陷入了停滯。當時,孕酮價格高達每克1000美元(換算成今天的價錢),而如今,每克只賣幾美元。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有機化學教授拉塞爾·馬克(Russel Marker)發現了合成孕酮的捷徑,降低了生產成本。他在植物中尋找結構類似孕酮的分子,最終在墨西哥山藥中分離得到一種化合物,只需一步便能轉化成孕酮,制成代避孕藥。你一定想不到,平面彩色顯示器的歷史居然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晚期:當時英國國防部想要發明一種新的平面顯示器,以代替軍用車輛裝備的笨重且昂貴的陰極射線管顯示器。研究人員立即想到,這可以利用液晶材料來實現,當時已經有人提出了液晶顯示器(LCD)的概念,但問題是它們只能在高溫下工作——除非你把它們安裝在烤箱中,否則沒什么實用價值。1970年,英國國防部指派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的喬治·格雷(George Gray)接受了這個任務,讓他找到使LCD在更適宜(并且可用)的溫度下工作的辦法。他合成出了一種叫做5CB的新分子,終于實現了這一點。20世紀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早期,全世界90%的LCD設備都使用了5CB,直到現在,廉價的手表和計算器仍在使用LCD。同時,5CB的衍生物也直接促進了手機、電腦、電視的誕生。
來源 |化學科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文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轉載目的在于學習分享與傳遞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容。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賽諾化工,15年積淀, 聚乙烯蠟 品牌生產商,藍海股權機構掛牌上市企業。專注從事潤滑分散體系的研發生產,包含聚乙烯蠟、氧化聚乙烯蠟、聚丙烯蠟、EBS、硬脂酸鋅等助劑的研發、生產、應用工作。咨詢熱線: 400-8788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