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蠟廠家分享不要經常喝塑料瓶加熱飲料
冬季來臨,隨著氣溫降低,許多商家和街頭攤點將飲料加熱后售賣。聚乙烯蠟廠家分享,塑料瓶裝飲料經過加熱,會不會造成口感上的變化?塑料瓶會不會因加熱析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口感上的變化因人而異,但加熱應該會有物質變化吧。”西安市民周先生說,有一次他要出門,把剛燒好的熱水倒進一空塑料瓶中,結果“瓶子發出一股味,底部就蔫軟在了一起”。還有市民表示,冬天了飲料固然不宜涼著喝,可加熱是不是適宜,也應該搞個清楚,讓人“喝著放心”。
記者調查走訪發現,在西安市互助路、火車站、翠華路、土門十字等地,尤其是各客運站和醫院附近,均有便利店、小超市以及街邊攤點用錫鍋、電飯鍋等容器對飲料進行加熱,好多都是底下有個煤爐子,飲料放在持續加熱的水里。飲料加熱會不會析出不宜為人體吸收的物質呢?記者在市場上購買了一些被攤販們經常加熱的品牌飲料,請專家們進行了一次實驗。
實驗時間:12月4日~8日
實驗地點: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
實驗人員: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副院長、西安交大分析科學研究所所長唐玉海教授及其團隊
實驗項目:塑料瓶裝飲料(水)加熱后是否有物質析出
實驗對象:市場上常見飲料12種,分別有純凈水、礦泉水、茶飲料、碳酸飲料、奶、橙汁等種類
實驗方法:取飲料(水)的1/3作為實驗參照物,把剩余瓶內的2/3飲料(水)分成3份,分別加熱至35℃、45℃、60℃后進行色譜峰檢測。色譜法又稱色譜分析法,是一種分離和分析方法,在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等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簡單的說,在本次實驗中,采用色譜法可檢測出有無物質的析出。
實驗結論:通過對樣品的加熱發現,所有樣品在加熱至35℃時,未發現有物質析出;在45℃以下加熱且時長15分鐘以內,也未發現有物質析出;當加熱至45℃時,有一種飲料出現微小的物質析出;加熱至60℃時,有3種飲料出現物質析出,其出現頻次為1-2次。
唐玉海教授解釋,在給“怡泉+C”加熱至45℃時,有一個異常小峰,對此,不應簡單評判為有物質析出,因為這種飲料有維生素C,而維生素C是較活躍的化學元素,在加熱的條件下會比較敏感,所以才會出現一個異常小峰。
另外,即便個別瓶裝飲料加熱到一定程度出現異常,其原因也可能存在多種情況,并不能完全肯定是塑料瓶中塑料輔劑的析出物。
專家建議:雖然實驗中析出物較少,但唐玉海仍建議不要長期飲用塑料瓶裝的加熱飲料,即便加熱,溫度不宜超過45℃,且不要長時間加熱。如果想喝熱飲,最好把塑料瓶中的飲料倒在玻璃杯、陶瓷或不銹鋼材質的容器中加熱會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