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蠟廠家分享塑化劑影響男性生育能力有據可依
據青島聚乙烯蠟生產廠家了解到,臺灣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及其研究團隊,16日發表“塑化劑與男性不育癥”研究,該論文已在國際期刊發表。
塑化劑影響男性生育能力有據可依
2011年,臺灣地區爆發大規模食品添加塑化劑超標事件,對臺灣食品業及出口產生沖擊。波及范圍涵蓋幼兒感冒糖漿、臺北知名夜市小吃,運動飲料、果汁、茶飲等,當時查證全臺可能受污染的產品超過500項,堪稱30年來最嚴重的食品摻毒事件。
李俊璋介紹說,2011年到2014年與成大醫院不孕癥門診合作,篩選259名不育癥男性成人為病例組,并篩選39名配偶已懷孕的男性為對照組,分別量測其體內塑化劑濃度與睪丸功能指標。
李俊璋表示,睪丸中的萊氏細胞分泌的特異蛋白INSL3,有預防精子細胞凋零的功能,且睪固酮有促使精子細胞成熟功能。研究團隊研究證實,塑化劑進入成年男性體內,會影響萊氏細胞正常功能,并抑制睪固酮分泌;當INSL3與睪固酮都受到抑制時,可能導致精液質量低下的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不育癥成年男性體內塑化劑濃度約為對照組男性的1至2倍,當體內塑化劑濃度愈高時,INSL3愈低,體內睪固酮及游離睪固酮也跟著降低,睪丸功能明顯受到影響。
他說,分析成年男性塑化劑的主要來源,可能有塑料袋及保鮮膜包裝的冷熱食、塑膠及泡沫塑料杯冷飲、塑料瓶裝運動飲料及茶類。研究發現病例組的每日攝取量都高于對照組成年男性;攝取量高者,體內塑化劑濃度也相對較高。
李俊璋還表示,塑化劑是一種定香劑,香味愈濃的產品含量可能愈高,建議盡量少用。不育癥男性使用的個人衛生用品,包括沐浴乳、洗發乳、洗面乳、刮胡膏及香水等的使用量較高,而使用量較高者,體內塑化劑濃度也較高。
經過3年的研究,李俊璋的研究團隊發現,塑化劑進入男性體內會抑制睪固酮分泌,造成睪丸功能低下,研究建議男性應減少食用塑膠包裝食物,還應減少用塑料袋、塑膠杯外帶熱食或飲料,以降低塑化劑攝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