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蠟】塑料共混改性的增韌理論
塑料共混改性的增韌理論
塑料共混改性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提高一種塑料的韌性,使其滿足使用場合和環境對材料韌性的要求。比較成熟的是橡膠(彈性體)增韌塑料技術,但近幾年也發展了非彈性體增韌技術,如無機剛性粒子增韌塑料等。
(1)彈性體直接吸收能量理論
當試樣受到沖擊時會產生微裂紋,這時橡膠顆粒跨越裂紋兩岸,裂紋要發展就必須拉伸橡膠,橡膠形變過程中要吸收大量能量,從而提高了塑料的沖擊強度。
(2)屈服理論
橡膠增韌塑料高沖擊強度主要來源于基體樹脂發生了很大的屈服形變,基體樹脂產生很大屈服形變的原因,是橡膠的熱膨脹系數和泊松比均大于塑料的,在成型過程中冷卻階段的熱收縮和形變過程中的橫向收縮對周圍基體產生靜水張應力,使基 體樹脂的自由體積增加,降低其玻璃化轉變溫度,易于產生塑性形變而提高韌性。另外是橡膠粒子的應力集中效應引起的。
(3)裂紋核心理論
橡膠顆粒充作應力集中點,產生了大量小裂紋而不是少量大裂紋,擴展眾多的小裂紋比擴展少數大裂紋需要較多的能量。同時,大量小裂紋的應力場相互干擾,減弱了裂紋發展的前沿應力,從而,會減緩裂紋發展并導致裂紋的終止。
聚乙烯蠟(賽諾)
(4)多重銀紋理論
由于增韌塑料中橡膠粒子數目極多,大量的應力集中物引發大量銀紋,由此可以耗散大量能量。較大的橡膠粒子還是銀紋終止劑,小粒子不能終止銀紋。
(5)銀紋-剪切帶理論
是普遍接受的一個重要理論。大量實驗表明,聚合物形變機理包括兩個過程:是剪切形變過程, 二是銀紋化過程。剪切過程包括彌散性的剪切屈服形變和形成局部剪切帶兩種情況。剪切形變只是物體形狀的改變,分子間的內聚能和物 體的密度基本不變。銀紋化過程則使物體的密度大大下降。一方面,銀紋體中有空洞,說明銀紋化造成了材料一定的損傷,是次宏觀斷裂破壞的先兆;另一方面,銀紋在形成、生長過程中消耗了大量能量,約束了裂紋的擴展,使材料的韌性提高,是聚合物增韌的力學機制之一。所以,正確認識銀紋化現象,是認識高分子材料變 形和斷裂過程的核心,是進行共混改性塑料,尤其是增韌塑料設計的關鍵之一。
賽諾化工,15年積淀,聚乙烯蠟品牌生產商。專注從事潤滑分散體系的研發生產,包含聚乙烯蠟、氧化聚乙烯蠟、聚丙烯蠟、EBS、硬脂酸鋅等助劑的研發、生產、應用工作。咨詢熱線: 400-8788532。